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4-18 16:30    来源:未知    点击:
今年1—2月份,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0883.8亿元,营业成本10144.1亿元,创造营业利润336.5亿元,行业利润率3.1%。从2017年12月份以来的行业利润率变化来看,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利润率水平已经低于行业平均3.4%的水平。

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营业收入508.1亿元,营业成本324.3亿元,创造营业利润130.7亿元,同比增长35.2%,行业利润率25.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0375.7亿元,营业成本9819.8亿元,创造营业利润205.8亿元,同比下降58.3%,行业利润率2.0%。从行业经营指标上看,矿业行业明显好于金属冶炼行业。

从一季度不同矿种间的走势变化来看,基本金属依旧维持高位震荡,推高国内金属材料生产成本。其中,铜、铅表现相对优异,镍则因我国需求和供给端技术革新呈现分歧走势,值得密切关注。作为三元电池材料的代表金属,碳酸锂因供需两端的变化而价格速降,对国内新能源电池生产产生影响。
 

资本青睐下的铜依旧高位震荡

2023年一季度,铜(LME3个月,电子盘,收盘价)平均价格为8963美元/吨,较2022年的年均价格8786美元/吨高出207美元。资本青睐下的“铜博士”依旧维持高价位震荡。在铜的供需层面上,随着近年各国新建、扩建项目在2022年陆续投产,全球铜矿供应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目前,全球主要铜矿山并未出现增产、提产迹象,供给较预期的缩量和需求预期的增强,增强了资本做多的决心。铜在资本的协助下,实现了弱平衡下的高价位“坚守”。
 

铝价短期内
仍以宽幅震荡格局为主

一季度,LME铝价先扬后抑,平均价格2440美元/吨,同比下跌超过25%,较2022年年均价格2713美元/吨下降超过10%。1月份,铝市场以震荡上行行情为主,最高触及2650美元/吨,此后受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及需求表现不佳等因素影响,铝价震荡回落。

2022年,全球电解铝产量为6830.46万吨,表观消费量为6850.77万吨,电解铝全球供应短缺20.31万吨。国内方面,2022年我国电解铝的产量4021万吨,同比增长4.5%;同期,铝的总消费量约4094万吨,累计出口铝产品1011万吨,比2021年同期增长7.7%。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中国铝工业加速推动“双碳”目标,加强“能耗双控”实施力度,电解铝产量“天花板”已经设定,难有突破。消费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持续推进,为铝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市场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交通工具轻量化,也需要铝工业提供重要支撑。而行业重组步伐加快以及煤电铝加工产业一体化,也为铝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未来,我国铝市场将逐渐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但是仅就目前看,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铝消费领域的实际落地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对铝价形成压制。预计,短期内铝价或继续维持宽幅震荡行情。
 

锌价因为供给趋于宽松逐渐松动

一季度,LME锌价因中国经济向好预期一度上涨至3499美元/吨,之后受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等事件影响,锌价一路下行至2800美元/吨附近震荡。一季度,锌季度均价3109美元/吨,较2022年四季度2989美元/吨均价上涨120美元,涨幅约4%,较2022年年均价格下降约9.7%。

一季度,随着市场对经济转好的乐观情绪回暖以及国内外TC处于相对高位,冶炼厂利润增长,增产意愿较为强烈,供给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我国精炼锌产量107.3万吨,同比增长0.7%。据ILZSG数据,1月份,全球锌矿产量为97.89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 13.9万吨,同比下降1.4%,但降幅明显缩窄。2023年,海外锌矿产量同比或有可能增长约25万吨,对除中国外的海外冶炼需求来说已呈相对过剩状态。据SMM的统计数据,1—2月份,我国锌精矿产量为50.73万吨,累计同比增长8.14%。2023年,国内矿供给会有宽松但幅度相对有限(预计仅约5万吨左右)。1—2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锌精矿达90.23万实物吨,同比增长30%。

一季度后期,锌消费的主要领域镀锌行业因钢材市场疲软而走低,拖累整体消费未达到预期。目前,市场对于国内需求的复苏仍抱有积极的预期,但实际强度和持续度仍有待市场去逐步认证。

2023年,欧洲地区锌冶炼产量预计在能源问题相对缓解的前提下将有所提升,加上自2021年后在相对较高的锌价以及加工费刺激下,全球锌矿供给在2023年或将逐步恢复。供给增长而需求未达预期下,供需关系向宽松转变并引起市场向下松动。
 

铅市场局部供需错配

2022年四季度以来,LME铅价一度震荡上涨至2285.5美元/吨,2023年一季度后,铅价略有回落,但仍处于高位震荡区间。一季度,铅均价为2131美元/吨,较2022年四季度的2091美元/吨的均价季度环比增长2%,较2022年年均价格2144美元/吨下跌13美元/吨,基本持平。

从长周期的铅价运行看,2023年一季度,铅均价在高于2012年以来长期铅价的75分位线以上运行。仅从一季度市场变现上看,铅市场表现相对“完美”。

2022年,国内精炼铅产量781.1万吨,同比增长4%;2023年1—2月份,中国精炼铅产量137.2万吨,同比增长18.2%。产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供需的错配。

2023年,原生铅市场产量有所释放,而再生铅市场则因新增产能增速远高于铅废料供应增速,刺激再生铅市场对原料的争夺。同时,国家对再生铅市场执行3%的增值税政策也推动铅成本进一步上升。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蓄电池和通信及后备电池市场,未来我国在新能源和新基建领域的发力将对铅市场形成一定的支撑。LME铅正式纳入彭博商品指数(BCOM),资本的关注度提升,价格波动性自然有所增长。

综上所述,2023年,铅市场可能整体向供需平衡恢复,但是区域性供需矛盾仍将存在。
 
碳酸锂价遭“腰斩”
2022年,碳酸锂价格扶摇直上,2022年11月末,价格一度接近60万元/吨,年均价较2021年同期价格上涨近300%。而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掉头直线“俯冲”,截至4月4日,锂价已跌破22万元/吨,自最高点价格下跌接近65%。其主要原因是2021—2022年我国三元电池材料产能的迅速扩张,巨大的需求使得中国国内锂资源供应“捉襟见肘”,必须大量依赖进口满足生产所需。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皮尔巴拉锂矿山资源开采拍卖价格不断上升,借机抬高锂价,锂价自然被炒作“升天”。

据市场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三元电池产量占全球的70%左右,产能则接近全球的90%,而我国对三元电池的需求量只约占全球的50%左右。巨大的产能对资源的需求,推动价格不断上涨。过山车式的行情使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企业生产成本无法控制,持续生产受到抑制,同时,锂资源行业则因价格下行而投资回报率下降。一旦国内三元电池产能过剩严重,资源供给不足,对外依存度过高,市场话语权就会丢失。
 
镍产品供需正在改变
2023年一季度,镍均价26112美元/吨,较2022年年均价下降3.1%,呈现缓慢下跌态势。

2022—2023年是中国在印尼红土镍矿投资项目投产的集中期,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前期红土镍矿投资项目将密集投产,将有效缓和我国自2017年以来的镍资源供给相对紧缺的状况,中国镍资源的总体供需格局将趋于平衡。2022年,青山集团“红土镍-高冰镍-硫酸镍”工艺实验成功,较好地解决了我国新能源电池领域镍原料供给短缺的问题,使得红土镍矿不仅可以以镍生铁的形式进入不锈钢生产领域,更可以稳定满足电池用镍的需求。

2022年,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为3197.5万吨,同比下降2.02%,其中,铬镍基不锈钢(300系)1668万吨,同比增长2.67%。预计在全国粗钢产量总量受限的情况下,不锈钢产量很难再现快速增长的格局,对镍的需求将进入增量放缓、总量维持的阶段。而电池用镍的增长绝对数量相对较小,难以对镍金属的总体供需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未来,我国镍金属的供需格局将逐渐趋于平衡或略显宽松,镍价在现货供需层面上存在向下松动的趋势。

随着青山集团“红土镍-高冰镍-硫酸镍”生产线的量产,自2022年11月起,硫酸镍与沪镍的价格走势出现分歧,硫酸镍价格更多地偏向市场商品定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电解镍价格的依赖。

伴随红土镍矿在不锈钢和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国金融市场影响力的逐渐扩大,不同的镍下游应用领域将呈现以“红土镍矿-镍生铁-不锈钢用镍”、“红土镍-高冰镍-硫酸镍”以及传统的“镍矿(硫化镍矿、红土镍矿)-电解镍”三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领域的供需格局将可能左右相关产品市场出现分歧。

返回

Copyright ©  苏州东宸先瑞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60968号